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是如何组建和装备的?
近年来,关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部队的很多影视剧、抗日书籍及网文都说1944年的远征军部队接收大量美式装备,各个军、师从头到脚都是清一色美式武器。事实真是如此吗?真实的历史中,远征军是怎么组建和装备的呢?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
1941年底,中国为了保住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滇缅公路,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随后国民政府以第5军、第6军、第66军三个军组建中国远征军。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仅有第6军一部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后因战况吃紧,英国方面要求中国远征军全部进入缅甸。2月16日第5军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缅甸,3月7日第5军第200师抵达同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中国远征军缅甸作战失利,数万军人葬送在野人山一带,成功穿越野人山的中国军队仅有3万余人。
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同时云南滇西一带被日军占领,中国陷入抗战以来最危急的时刻。由于滇缅公路失守,美国援助无法运输到中国。滇西被日军占领,本来最安全的大后方现在危机四伏;一旦日军缅甸方面军渡过怒江进攻保山、昆明一带,国民政府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1942年7月18日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反攻缅甸的计划。随后蒋介石批交参谋总长何应钦及军令部核议。后军令部提出“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中国陆军以15—20个精锐师,准备以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攻击日军。英、美陆军以5—7个师的兵力及空降部队与中国留印部队联合,进攻缅甸日军,计划定于1943年夏季实施。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
但英、美绝大部分陆海军都在欧洲战场服役,不能抽出必要的兵力。因此,反攻缅北、滇西的兵力全部由中方承担,美方提供武器、后勤保证。
Y军与X军的组建
反攻缅北、滇西的中国军队,从美式武器装备的30个师中挑选出15个师组成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出击缅甸,这支部队被称为Y部队。在印度的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组建为中国驻印军称为X部队,由史迪威为主的美国军官负责训练。
史迪威准备集中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并在昆明开设步兵、炮兵和陆空军协同作战班,设立后方勤务学校,建立有效率的后勤补给制度,包括工程、医疗、通讯、运输等。史迪威的想法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1943年2月1日,蒋介石命令陈诚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参谋长多恩上校率领重庆美军司令部的若干人员到昆明设立办事处,并下令将美国教官调往云南。
根据中美协议,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完全由中国军官指挥,美方人员负责训练及供应武器和物资。
训练分别在训练中心和部队中进行。在昆明设立步兵、炮兵、通讯兵、交通兵训练中心,军官在训练中心上课,受训期满后回原来所在部队担任教官。每种课程的训练期为6个星期,每期每一兵种训练干部150人—450人。第一期有步兵班450人,炮兵班300人,通讯和军医各150人。各军、师分别派遣一批美军教官协助组织和指导训练。
美国军官教中国士兵如何使用反坦克步枪
按照计划共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训练,每个师的兵员由8400人增加到10300人。预计按新编制组成24个新式攻击师,2个旧式攻击师、6个调整师,兵员总计412600人。同时为了保证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训练及作战需要,预计从1942年11月15日到1943年2月15日的3个月内从驼峰航线运输4300吨物资。以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其它部队每月继续需要3500吨物资。
缺斤少两的“美械军”
中国远征军装备美式武器情况,可以参考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中将的回忆:“当时接收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共12个军,即第2、5、6、8、13、18、53、54、71、73、74、94军。每个军成立1个榴弹炮营,配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每个师成立1个山炮营,配备75毫米山炮12门;每个步兵团成立1个战防炮连,配备37毫米战防炮4门;每个步兵营成立1个迫击炮排,配备82迫击炮2门,1个火箭排,配备火箭筒2具;每个步兵营的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6挺;每个步兵连配轻机枪9挺,‘汤姆森’式手提机枪18支,60迫击炮6门(每个排2门)和火焰喷射器1具。每个军、师都有1所设备完善的野战医院,从军、师到营、连,都有完整的通讯设备。这些美械装备的部队与原来的装备比较起来完善得多,尤其是火力大大增强了。”
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
按照这个说法,12个军共有美式60毫米迫击炮5832门、美式37毫米战防炮432门、美式75毫米山炮432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144门。其中中国远征军(Y部队)第2军、第6军、第71军、第53军、第54军及第8军共16个师应该装备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192门、美式75毫米山炮192门、105毫米榴弹炮72门。
不过笔者翻阅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中国军队战报发现中国军队从没有装备过美式105毫米以上榴弹炮,而且75毫米山炮数量也很少,显然宋希濂这个回忆是有偏差的。
按照《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战时外交》第1卷记载:“交给远征军的美械共有手提机枪2724挺、机关枪663挺、战车防御炮70门、火箭筒524具、小迫击炮284门、战车防御枪651挺、山炮302门、步机子弹16400万发。交给远征军以外的部队共有手提机枪1706挺、机关枪351挺、战车防御炮28门、小迫击炮30门、战车防御枪618挺、步枪1000支、山炮96门,步机子弹5000万发。”
中国驻印军装备的105毫米榴弹炮
书中所说的远征军指的是中国远征军以及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除了之前所说的新编22师和新编38师外,又从国内空运了新编第30师、第14师及第50师。由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大部分美式装备都囤积在印度,仅有少量武器装备用运输机经过驼峰航线运输到中国昆明。
根据台湾“史政编译局”出版的《抗日战史》第9卷记载:“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步枪、轻机枪、掷弹筒、82毫米迫击炮和半自动步枪5000支由中国提供。美国供应半自动步枪2200支、战车防御炮576门、60毫米迫击炮900门、75毫米榴弹炮40门、火箭筒430具、重机枪558挺、各类枪炮的弹药6900吨。”
但中国远征军根本没有装备如此之多的战车防御炮和山炮。按照《国军后勤史》(台)第4卷下册记载,负责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仅有37毫米战车防御炮14门、47毫米战车防御炮5门、美式75毫米山炮24门。
中国远征军的中型、重型火炮还是以苏式、德式为主。第2军炮兵团仍装备了12门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第6军的山炮营也装备的是10门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
横渡怒江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部队
为了搞清楚中国远征军武器装备的具体情况,笔者专门购买了《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共四卷)。该书收录了将近100万字的远征军反攻滇西的战斗详报,可谓价值极高。按照该书收录的各个集团军、军、师级战斗详报记载,当时除了第2军有炮兵团外,其余军只有一个山炮营,师级并没有山野炮营。同时步枪、轻机枪、82毫米迫击炮以国产为主,并装备美式重机枪以及少量的美式60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是清一色美式装备的说法是不可靠的,按照原始档案资料记载,负责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仅有24门美式75毫米山炮。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均为国造,野战炮和榴弹炮都是之前仅存的苏式、德式火炮。
真正能称之为美械军的,也只有中国驻印军的新编第1军(新30师、新38师)、新编第6军(新22师、14师、50师)这两个军。
山城绽放迎春的花——观电视剧《滇西1944》有感
就像大多数多愁善感的小女子一样,我不太喜欢看战争片,总觉得打得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太过残酷与恐怖,我也不喜欢看“潜伏”类的片子,因为觉得“潜伏”机关算尽,人心险恶,真是让我这颗简单的心承受不住。再说,作为和着现代快节奏音乐生活的人,看电视就是走马观花,电视剧是好久不看了。不过凡事都有个例外,对于电视剧《滇西1944》的播出,我倒是记忆犹新的。这大概因为我是龙陵人的缘故罢。
2010年1月27日,电视剧《滇西1944》在CCTV-8黄金强档首播。该剧以松山大反攻为聚焦点,描写了中国抗日军队在滇西的浴血奋战。在我党地下组织与国民党军情报人员密切配合下,在滇西民众的支持下,中国抗日军队全歼松山守军,打通滇缅公路,为滇西大反攻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该电视剧的花絮和报道早在拍片时就在龙陵新闻中看了不少、听了不少,看的时候就像和老朋友见面一样的熟悉和亲切。我想这是前期宣传把“胃口”吊足了,心中早已对剧情和剧中人物有了认同感了的缘故罢。另外,耳朵时不时听到的“松山”、“大垭口”、“滚龙坡”、“龙陵”、“芒市一号”这些地名,又怎能不让本乡本土的观众共鸣呢。对于1944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关头,为配合盟军亚洲战争,驱逐日寇于国门之外,中国二十万大军陈兵怒江东岸,准备强渡怒江,实施滇西大反攻的史实,观众是略知一二的,至少从老辈子人的口中都留下了“中国人和小日本在松山打过”的口耳相传的记忆,只不过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变得有些抽象、模糊,而电视剧《滇西1944》正好把这种“隐形”的情感变得可视、真实、巩固。可以说这是一部好片子,无论是从宏观上对故事历史背景的把握,还是在故事的铺垫、情节的递进、人物的刻画、气氛的烘托、细节的处理上都有让人翘起大拇指的地方。
在此,笔者暂且放下正面战场之上血肉横飞、视死如归的震撼不表,想写一写如花的女人沈丽萍,蔡凤琴。因为她们的美,实在是特别的,这也是让我,不知怎么就更爱看《滇西1944》的原因。
如果真要以花作比,我想把沈丽萍比作一株紫色的蝴蝶吊兰,古色古香,清新淡雅,神秘莫测。由孙宁饰演的沈丽萍一出现在灾屏之上,便让人无法忘记了。当明白这看似柔弱的纯静女子竟是代号“蝴蝶”的重庆特工,我的心情变得异常复杂。在那种特定时期、特殊的环境中,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还要“战斗”。沈丽萍在蔡凤琴的掩护下,以中医世家身份为掩护,借给岛田治眩晕症的机会,赢得了岛田的信任。沈丽萍就活动在日军滇缅情报机关头目岛田大佐的眼皮子底下,处境是多么的凶险,只要露出一点破绽随时都有可能死。这是一个缩小了的战场,是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较量。从生活常识来看,男人和女人在生理、心理上有所不同,前者阳刚,后者阴柔,立足于不同的基础上,那么,我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女人应该也有许多不同于男人的表现才对。岛田大佐作为情报机关头目先天加上后天,处事肯定比沈丽萍更理性,更有社会经验,也更有技巧和手腕,凡事都经周详的考虑,有所准备。与他正面过招,沈丽萍是绝难讨好的。所以,沈丽萍碰上岛田大佐要想赢就只有调整策略了一一理性为主、感性为辅。可以说,正是岛田大佐理性的思维,遭遇了沈丽萍感性的思维模式,因为思维不同,才使得谁强谁弱还有得较量,也才让剧情更具吸引力,更扣人心弦。沈丽萍从岛田那里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从岛田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诸如搞到急需的药品之类。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具有先天的温柔及亲和力,容易让人放松防卫,在贴心的话语及微笑的攻势下,更容易取得对手的信任,甚至是爱。在温泉的草亭中岛田竟然向沈丽萍求婚,可见岛田的理性思维已被沈丽萍扰乱到了什么程度。“三木君”的那些警告自然成了“狗屁”。
观众与其说是被沈丽萍的超凡脱俗的美吸引,不如说是为她刚柔相济、充满勇气与智慧的灵魂所倾倒。谁说娘子军都是只会撒娇的花拳绣腿,真正干起革命来,像沈丽萍这样的往往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打得落花流水呢。当马成龙攻进芒市一号,气急败坏的岛田带着沈丽萍突然现身,马成龙被迫停止进攻。得意的岛田,怎会想到沈丽萍突然从香炉里拿出一颗手雷,竟然舍命把岛田送上西天。美丽的女人沈丽萍在那一瞬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龙陵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抗日游击队政委蔡凤琴则更像一朵锥锵的玫瑰,浑身透出一种成熟、干练、坚毅的气息,你只要望眼她那深邃的目光,看一眼她那急匆匆的背影,你心里就会有种踏实、可靠的感觉。蔡凤琴在最后阻击战中浑身浴血,为掩护马成龙撤退壮烈牺牲。
蔡凤琴和沈丽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但她们同是为了祖国家园绽放在这小小山城龙陵的迎春的花,她们别样的美将在华夏儿女心间永驻。
相关问答
滇西1944 插曲?《滇西1944》的插曲是《清水谣》,由刘尊领唱。歌词全文如下:绿绿的水,清清的山,清水镇就在北京西边,蓝蓝的天白云在灵山间,百花山盛开蝶舞翩翩,吃不...
滇西1944 片头曲?是:《清水谣》。《清水谣》马占军作词,刘尊作曲。并由刘尊领唱,歌词:绿绿的水,清清的山,清水镇就在北京西边,蓝蓝的天白云在灵山间,百花山盛开蝶...清...
1944 年的 滇西 地区发生了什么?1944年的滇西战略大反攻滇西反攻的成功,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将日寇唯一赶出国门之战”。从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驻...
滇西1944 沈丽萍结局?沈丽萍被关在行政班,沈丽萍利用失忆的森藤夺取了日军一支步枪,并在游击队内线掩护下,意图利用森藤逃跑,游击队内线为掩护沈丽萍牺牲,失忆的森藤在手榴弹巨烈...
代号穿山甲的双料特工谁演的?电视剧《激战江南》中,代号穿山甲的双料特工是内地演员谢韶光扮演的。角色是电视剧《激战江南》中的军统特务,号称小日本和重庆军统双重高级特工,代号穿山甲,...
无敌县令女刺客谁演的?要作品有《如...电视剧《无敌县令》里女刺客姜雨珊的扮演者是吴敏菲。吴敏菲,曾用名吴岱凝、吴晓悯、吴晓敏,1981年12月27日出生,毕业于上戏表演系,女演员。...
大型抗日战争电视剧有哪些?很多。像《血色玫瑰》《火线》《地道战》《地雷战传奇》《地雷战传奇之锄奸行动》《烈火金刚》《狼毒花》《雪豹》《狙击手》《大刀》《血色湘西》《滇西1944...
有首歌好像是电视剧里的,歌词有一句“用彩虹搭座桥”,其他都不记得了,这首歌叫什么名?日出又日落烽火中穿梭用彩虹搭座桥就算是月缺又月圆路遥遥也要用生命去守候让清风传颂一首歌谣唱着家园唱着你我是电视剧《滇西1944》的片尾曲也要...
不惑之年里林菀柔扮演者?商...1998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上海之恋》,开始演艺生涯。2005年,因在商战剧《下一站是幸福》中饰演雷蕾而被观众所熟知;同年7月,主演谍战剧《如此多娇》...
关于“慰安妇”,你有什么看法?两天前,2019年5月5日,99岁的韦绍兰老人辞世。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又少一人。1944年的冬天,24岁的广西姑娘韦绍兰被日本士兵抓走,在慰安所遭...南...